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,过去形成的高负债、高杠杆、高周转的开发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,房地产市场伴随着风险出清的过程进入持续深度调整期。与此同时,人民群众对住房的要求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。
6月28日,2024广东省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对外发布。这是该课题组自2020年开展广东省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力研究以来,连续第五年发布相关研究报告。
本土房企数量增加
从100家典型房地产企业属地看,广东本土房企71家,较上年增加2家;外来房企29家,较上年减少2家。头部企业中以本土房企为主,前40房企中仅有5家为外来房企,其中前20企业中仅1家为外来房企,外来房企多集中在41-100位。在市场持续调整期,本土房企凭借对广东本地房地产市场的深耕与长时间的沉淀,形成了资源优势,面对行业困境,更能实现自身发展。
从典型房企所有制来看,央企共17家,地方国企/城投企业共25家,国资背景合计42家,较上年增加5家;民营房企或混合所有制房企共53家,较上年减少5家;外资房企5家,与上年持平。国资背景房企在头部房企中占比较高,TOP10和TOP20中分别有9家和15家企业为国资背景,占比均创近年新高,继续延续了近两年行业整体发展趋势。
近年来,部分民营房企销售业绩受市场波动影响,市场份额有所下滑。但随着行业风险逐步出清,部分民企或混合所有制房企通过特色地产、稳健经营等方式实现业绩改善,赢回市场口碑。未来,行业发展将更趋均衡。
从典型房企总部所在城市看,省外城市29家,省内城市71家。本土房企主要位于广深两大核心城市,共计54家。其中,深圳最多,共计29家,较上年减少3家;广州25家,较上年增加3家。
百亿以下销售额房企明显增加
每日开盘,总会有人哭有人笑,不过这次的限产有点猝不及防,加之临近国庆长假,今年较之前国际形势更为复杂,准备持币过节的投资者较多,长假前的交易也愈发谨慎,有交易人员说,大户开始陆续平仓了,准备过节……
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:“一候雷始收声;二候蛰虫坯户;三候水始涸。”按农历来讲,“立秋”是秋季的开始,到“霜降”为秋季终止,而“秋分”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。此时,东北大地应是一片金黄色,到处应是轰隆隆的收割机与忙碌的农民才对。
典型房企紧抓政策窗口期,积极拓宽线上线下营销手段,但仍面临较大的去化压力。2023年,典型房企在粤总销售额约1.03万亿元,同比下降12.7%,降幅同比有所收窄,但仍大于全省房地产销售额降幅。
多数典型房企从追求“量”的增长转为聚焦“质”的提升,典型房企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。2023年,典型房企成交额占全省比重为68%,同比下降6.2个百分点。但头部企业成交面积相对集中,市占率变化较小,销售额前十位房企占比为33.5%,同比下降1.6个百分点,占典型房企的近一半,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头部聚集效应。
从典型房企销售额分档来看,2023年,省内销售总额过千亿元的房企为1家,500亿-1000亿元销售额房企为4家,均与2022年持平;300亿-500亿元销售额房企4家,100亿-300亿元销售额房企16家,较2022年分别减少3家和1家。整体来看,中等销售额规模房企有所减少,百亿以下销售额房企明显增加,部分“大而不强”的企业出现掉队情况。
新增土储集中在广深两大一线城市
2023年,典型房企在广东省的销售额对企业的贡献度维持高位,部分房企省内销售额占比持续提升。越秀地产、万科、华侨城、华润置地、招商蛇口等房企在广东省内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重较2022年上升,保利地产、中海、保利置业、合生创展等房企在省内销售金额比重下降。
新增土储集中在广深两大一线核心城市。2023年,典型企业普遍采取以销定投的投资战略,进一步向省内人口净流入和市场相对较好的核心城市聚集。广州总拿地金额最高,为1075亿元,占全省比重为61%;深圳排名第二,总拿地金额为275亿元,占全省比重为16%;佛山排名第三,总拿地金额为255亿元,占全省比重为15%。典型企业新增土地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9城以及河源市,房企拿地保持较高集中度。
典型房企在粤土储规模普遍下降,如越秀地产、中海等房企主动控制土储规模,2023年在粤土储量同比减少超200万平方米。部分出险房企通过出售项目股权等方式缓解流动性压力,土储规模持续下降。另外,仍有少数资金压力相对较小的央企国企持续加大在粤投资力度,如中铁建2023年在粤土储规模同比增长5万平方米,广州城投现有储备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32万平方米,总货值约1816亿元,未来发展潜力较大。
课题组认为,房企传统的“高负债、高杠杆、高周转”模式难以持续,转型升级探索新发展模式势在必行。呼吁房企要顺应新的形势,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,建设好房子、提供好服务、实现好运营,平稳健康向新发展模式过渡。
采写:南都·湾财社记者 王艳玲杠杆炒股用什么软件